受收益下滑、兑付危机、通道业务瓶颈的影响,信托规模今年第三季度末环比下降1.58%
近日,信托业协会在官网发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在管理规模的道路上不间断增长的信托业,终于刹了车: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5.62万亿元,与今年二季度末的15.87万亿元相比,季度环比下降了1.58%,这也是信托资产自2010年一季度以来第一次下降。
而值得注意的不仅仅是信托规模近年来第一次出现下降,在今年二季度末,信托业资产规模的季度环比增速仍高达10.13%。第三季度的下降看似突然,实则反映出信托底层资产的脆弱。
通过对比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普益财富研究员宋楚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投向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资金环比分别增加4.59%和2.03%,但是并不能在绝对规模上弥补信托资金逃离证券市场的幅度。
在他看来,相对于其他因素,收益下滑、兑付危机频现、通道业务陷入瓶颈,对负增长的作用更为直观。
证券投资信托降幅最大
日前,信托业协会在其官网发布了2015年今年前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
从季度环比增速看,2015年前三季度的环比增速分别为:1季度3.08%,2季度10.13%,3季度
-1.58%。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指出,“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经营景气度持续下滑、优质资产难寻等因素影响下,信托资产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环比负增长。”
具体为何下降,投向的此消彼长最能直观地体现出来。
从信托资金投向来看,与第二季度相比,第三季度投向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余额环比下降了1.39%,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余额环比下降了2.66%,投向其他领域的资金余额环比下降了8.33%;证券投资类信托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大幅受挫,第三季度投向该领域的资金环比减少了11.59%之多。“尽管投向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资金环比分别增加了4.59%、2.03%,但是新增规模较小,并不能在绝对规模上弥补信托资金逃离证券市场的幅度。” 普益财富研究员宋楚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宋楚文指出,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由于资本市场表现良好,使得证券投资类信托大放异彩,顺利成为信托资金的第四大配置领域,但其后股市下行以及监管层面对场外配资的严厉清理,又令证券投资类信托陡然进入寒冬。
2015年三季度末,证券投资信托规模为2.67万亿元,相比二季度末的3.02万亿元,减少11.59%。信托产品的收益受其连累,一路下滑。
三因素致规模下降
宋楚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此次信托资产的季度环比负增长,业内人士应该不会感到意外。信托行业当前面临的外部压力重重,内部压力亦不容小觑。
“具体来看,收益下滑、兑付危机频现、通道业务陷入瓶颈,造成此次信托资产的环比负增长局面的因素包括但并不仅限于这三点,但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这三个因素的体现更为直观。”
从收益下滑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因证券投资因资本市场的整体走低而收益下降,并拉低了信托产品的整体收益。此外,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降低了资本的投资期望收益,带动了整个社会融资成本的下行,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也持续降低。
用益信托统计的数据显示,10月份集合信托的平均收益仅为8.48%,与去年同期相比已下降56个基点。
此外,信托业协会公布的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信托业风险项目有506个,规模达到10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1%,较上季度末环比增长4.74%。“虽然信托公司积极出台危机解决方案,但是信托行业整体的风险隐患由此可见一斑。虽然目前尚无大规模的兑付危机出现,但是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信心却是不如从前”。
不仅如此,信托业牌照优势下降,过去凭借通道业务就轻松赚钱的美好日光一去不返,如今不得不需要面对其他机构的激烈竞争。有信托业内高管近期对本报记者表示,信托业务收入增速将有所下降,是由竞争加剧及市场上资金成本下降导致。信托公司的非主动管理业务,因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机构的竞争,导致利率非常低,类似于券商经纪业务中的佣金价格战。
“从四季度以来信托资产端的表现来看,信托的需求较低,而信托行业尚未找到新增业务点,第四季度信托规模可能还会有所下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
重压下创新起步
不过,虽然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下降,但也给予了信托公司发展创新业务的动力。尽管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行业整体增长继续回落,但各信托公司回归信托本源、顺应转型趋势、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动力的探索却有增无减。互联网信托、家族信托、消费信托、艺术品信托、PPP项目、海外资产配置等层面的业务和产品创新为信托业的转型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除此以外,虽然在资产端信托需求下降,但是在产品端,信托产品凭收益率的优势仍颇受青睐。宋楚文称:“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信心确实不如从前。但在各类理财产品收益均呈下滑趋势的当下,信托产品的收益相对而言更具优势,且 ‘刚兑’的紧箍依然未被打破,因此信托产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依然受投资者热捧。”(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