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老龄办等25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也是我国首次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发布指导性文件。其中,意见提出“强化住区无障碍通行”,对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节点进行改造,满足老年人基本的安全通行需求。
全国老龄办一份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58.7%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的问题,在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63.2%。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从居住、出行、健康支持、生活服务以及敬老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任务,提出到2025年,安全、便利、舒适的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基本建立,“住、行、医、养”等环境更加优化。
在出行方面,未来将重点对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节点进行改造,满足老年人基本的安全通行需求。同时,意见还提出,完善公共交通标志标线,强化对老年人的安全提醒,重点对大型交叉路口的安全岛、隔离带及信号灯进行适老化改造。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标配’,不是‘高配’。”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说,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身心特点,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方便可及,适用易用,能增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提升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
记者了解到,我国一些地区今年已宣布进行“适老化”改造。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告诉新京报记者,围绕老年人“住”的问题,2016年北京市的政府部门计划为5000户有需求的经济困难、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对通道、居室、卫生间等生活场所,进行通行、助浴、如厕等“适老化”改造。(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