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战略环境评价项目昨日在京启动。三大地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能够占到全国的30%以上,单位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环保部根据严守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三条铁线”的要求,启动对京津冀等三大地区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这三大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环境矛盾最凸显、公众环保需求最强的地区,是经济和环境双转型最迫切的地区,理应成为新常态下破解经济与环境两难的改革示范区。
“目前三大区域环境 已处于全面危机阶段”
战略环评也称为规划环评,是对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污染总量和准入条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别于对某一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在决策链的前端实现早期介入,能够使生态文明理念变为实实在在的绿色产业规划、城市规划、流域与区域规划。
“在三大地区的战略环评中,将用空间红线来约束无序开发,守住生态底线;用总量红线来调控开发的规模和强度,根据环境质量来分配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使重点产业发展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用准入红线推动经济转型,强化产业准入源头控制,明确资源型、风险型、污染型和行业差别化准入管理要求。”潘岳分析指出。
“三大区域已经成为中国开发强度最高的地区,水土资源难以承载,环境容量难以消纳,因此必须探索区域行业污染物的总量红线,使重点的产业发展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潘岳说。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崔书红坦言,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近些年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过度开发严重,目前区域环境已处于全面危机阶段。
崔书红表示,三大地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能够占到全国的30%以上,单位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京津冀是目前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同时,流域水污染严重,海河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长江干流水质持续下降,地下水超采严重,珠三角地下水水质极差的监测区域占到了69%。
同时,土地集约开发程度较低,导致环境容量愈发不足。数据显示,目前珠三角城市绿地比例达不到10%的最低要求。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表示,必须利用规划环评作为门槛,从源头上拦住无序开发。
崔书红表示,通过此次三大区域环评项目的推进,将系统评估区域中长期发展的生态风险和环境影响,建立区域环境战略性保护机制。
崔书红称,提出三大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生态安全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的战略性路线图和重点任务,创新有利于绿色转型的财税、金融、技术政策及环境保护制度的体制和机制。
会议还汇报了《三大地区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方案》,并由专家和地方代表进行了审议。《方案》决定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任三大区战略环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潘岳与有关省负责同志共同任协调小组组长,确保该项工作的组织保障和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规划环评是推动绿色转型重要抓手
“绿色化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中国经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绿色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就是地区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是否绿色。”潘岳指出,目前很多地方的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仍忙于粗放型地铺摊子、上项目,生态文明仍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当前能真正推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断绿色化的重要手段,就是规划环评。规划环评在决策链的前端就实现早期介入,能使规划更绿色、更环保、更源头预防。通过规划环评,生态文明理念就能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绿色产业规划、城市规划、流域与区域规划,实现理念的具体化、规则化、可操作化,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能保护的基础之上。
潘岳介绍,目前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国土整治,二是优化经济布局和结构升级。前一个关系到城镇化是否有序,后一个关系到工业化是否合理。
规划环评是加大国土整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手段。目前一些区域国土开发过度,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壤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突破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一些区域国土开发低效,仍然是外延式扩张,大拆大建、削山填湖。迫切需要以规划环评为手段,从区域、流域宏观层面,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配置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建成经济、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规划环评也是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目前环保产业与环保守法企业的成本仍然比两高产业和环保违法企业要高得多。如果通过规划环评,以区域限批、负面清单为手段,严格重点行业的环境准入,倒逼高污染企业、环保违规企业的淘汰退出,就能促进企业生产工艺升级、加快产品更新,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保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规划环评还体现了环保的公共属性,可以使公众能提前对关涉他们切身利益的发展决策享有知情权与发言权。总之,规划环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制度,它所提供的不是对个别项目的技术性意见,而是绿色化转型方案系统的重要抓手。
落实规划环评制定责任追究机制
“未来5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规划环评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潘岳表示,然而,规划环评的落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陈吉宁部长指出,规划环评意见难以形成刚性约束,也没有一个追责的机制,所以规划环评中未评先批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在,环保部将依据新《环保法》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制定《规划环评责任追究办法》,让违法责任人付出代价。
潘岳说,制定《规划环评责任追究办法》的依据是新《环保法》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
2003年9月开始执行的《环评法》和2009年10月开始执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都对规划环评做出了具体要求,但多年来,相关法规一直未能得到较好执行。潘岳说,从2003年《环评法》实施以来,通过审批的113个煤炭矿区总体规划中,有52个是在规划环评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审批的。作为环评管理体系的“龙头”,规划环评“落地难”使整个环评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潘岳认为,当前的经济转型应该朝着绿色化的经济模式推进,而在这个过程中,规划环评能起到推进地区、行业规划向绿色方向迈进的作用。
潘岳说,面对严峻的环境质量,我们等不起、拖不得,除了推动《规划环评责任追究办法》出台外,环保部近期已启动了一系列行动,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正在对河北、内蒙古等16个省的化工园区涉危涉化重点建设项目开展环评专项检查,尤其是检查化工园区(港区)是否开展了规划环评、环评要求是否落实,是否有环境风险和整改计划。
已启动修订《环评公众参与办法》
据了解,为了推动战略环评,环保部最近正在全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来推动《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和《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条例》的修订。城市建设、新区、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正在完善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环评区域限批办法》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此外,环保部正在探索创新管理方式。一是探索区域污染物行业排放总量管理试点,通过管区域行业的总量来调控区域范围内的开发规模和强度。二是严格重点行业审批。按行业制定审批原则,指导全国环保部门统一审批尺度,规范审批行为,特别是针对火电、公路等行业。三是创新环评与排污许可的深度融合,强化排污许可在环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四是强化大数据应用,全面修订环评技术导则。五是进一步规范环评机构。六是深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评公众参与办法》的修订已经启动,有关信息公开办法和指南将于年底修订完成。(东方早报)